• 公告

b?rseparis

外汇网站 外汇交易分析 2021/8/30 15:40:03 112次浏览 0个评论
b?rse paris


继2020年6月以来持续 升值后, 人民币(6.5511,0.0086,0.13%) 兑美元汇率一段时间以来呈现 波动态势。


   清明节假期前, 人民币兑美元一度连续七周下跌,创去年12月以来新低。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出口企业和居民跨境消费有着广泛影响。


  近期的人民币兑美元贬值,意味着境内企业的出口商品以美元计价时价格降低,而境内居民购买以美元计价的商品和服务时成本 更高


    接下来,人民币汇率走势将会如何?对此,多位专家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由于 预计短期内美元将保持强劲,因此人民币可能仍面临一定的贬值压力。


    双向波动新常态  从去年5月底到今年2月末, 在岸人民币兑美元 收盘价从最低7.13左右大幅升高至最高6.43左右。


  这一过程中,金融市场对于人民币保持升值走势产生了较强 预期


  部分机构曾预计,人民币汇率在2021年年底前将升值至6.32附近,甚至有机构预测年内人民币有可能升破6。


    然而,进入2月以来,此前显著的升值趋势有所反转。


  截至4月2日,也就是清明节假期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收盘价跌至6.57。


  而根据最新数据显示,4月8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下调79个基点,报6.5463。


   欧元(1.2037,-0.0001,-0.01%)触及三月以来高点 高盛、瑞信纷纷上调预期,预计 欧洲央行 不会改变 立场 在连续第二周收涨后,欧元/美元周一(4月19日)依然保持看多势头,并升至3月初以来的最高水平1.2048,之后进入盘整阶段。


  目前上涨0.45%,至1.20355。


    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建筑业产出下降了2.1%,而 分析师的预测是增长0.2%,但并没有引起明显的市场反应。


    与此同时,因 美国国债收益率下跌而加剧的美元抛售在周一保持不变,美元指数(91.0972,0.0040,0.00%)跌至近七周以来的最低水平91.03。


  然而,随着基准的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出现反弹,并随后上涨逾1%,美元指数跌幅有限。


    本周晚些时候,市场将密切关注欧洲央行的政策声明。


  巴克莱研究(BarclaysResearch)讨论了对本周周四欧洲央行政策会议的预期。


  该行预计欧洲理事会不会改变其货币政策立场,将重申维持有利融资条件的决心,但不会就框架提供更多细节。


  量化宽松政策将在年底前宣布。


  因此,这次会议不会改变货币政策立场,也不会使政策框架更加清晰。


    而瑞士信贷分析师认为,欧元/美元可能继续走高,日收盘价将突破1.2027,目标是3月高点和2021年下跌的61.8%斐波那额回撤位1.2103/13。


  如果回落至1.1992以下,然后明显跌破1.1950-46的支撑位,将迅速降低回落至1.1928-23,然后是1.1883。


    高盛(GoldmanSachs)也上调了欧元/美元的预估,暗示近期内欧元将进一步升值。


  高盛将其三个月目标价从1.21调高至1.25,持稳其12个月预估为1.28。


  以全球外汇、利率和新兴市场策略联席主管扎克· 潘德尔(ZachPandl)为首的分析师还发布了新的欧元多头交易建议,目标价为1.25,止损价为1.175。


  他们表示:“在疫苗接种速度加快和新冠肺炎住院人数下降的情况下,未来几个月,市场对欧洲增长的预期应会改善。


  ”到目前为止,欧洲的疫苗接种计划落后于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但预计到夏季会加速。


  高盛分析师在报告中称,“我们认为,欧元区增长预期上升、该地区股市回报强劲、欧洲央行初步发出的正常化信号,以及美联储趋稳等因素,将延长近期欧元走高的趋势。


  ”他们补充称,欧元交易的主要风险将是美联储官员出人意料的强硬表态,尤其是有迹象显示美联储6月(9月)经济预测总结将显示2023年加息。


  潘德尔补充称:“就美元整体而言,目前市场争论的焦点在于,第一季(第一季)的强势是否反映了拜登财政议程 带来的美国持续的强劲表现,还是反映了美国提前接种疫苗的时间表和美联储的重新定价。


  ”“我们认为是后者,所以随着其他国家加快接种疫苗,美联储稳定下来,美元可能再次走低。


  ”  以下是邢自强所做的发言:  重点关注 三大 主题  第一个主题是 中国经济。


  去年的关键词是一枝独秀,因为去年全球经济是一个悬崖百丈冰,中国是独有花枝俏。


  今年中国实际开始 俏也不争春,开始聚焦于固本培元, 在这个过程中政策在回归常态,稳步地退出刺激,防范资产泡沫,完善和加强监管。


  接下来经济应该会逐步迎来再平衡,趁着出口的东风,消费和投资动能还是会逐渐恢复到 疫情之前的轨迹,中国今年就是聚焦长远,俏也不争春的主题词。


    第二大主题就是现在大家最关注的通胀问题,尤其是 大宗商品引发的这一波成本压力,甚至有些人士认为是滞胀带来的。


  其实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就一直认为全球通胀会 卷土重来,这是疫情后的重要后遗症,而且这轮通胀不一样,它不仅仅是疫情期间很多发达国家采取了超量刺激带来的潜在供需不平衡的 通胀压力,不是昙花一现的,很有可能是比较长期的结构性的通胀的卷土重来。


  目前看到的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只是这次通胀三部曲里面的首部曲,目前美国高压经济学对全球效益外溢的最初表现。


    第二部是美国经济可能会有过热风险,带来通胀预期循环上升,这次通货膨胀最终是30年抑制通胀的3T因素,科技化、收入化和收入分配企业化,这三大因素都迎来逆转,我们知道菲利普斯曲线可能会重新陡峭,长期的通货膨胀也会回升,这是一个重要的机制变化,后面我们会具体分析。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实际上面临的通胀压力跟发达国家比起来可能会略小一些,这就是今天我们的第三道主线。


  
(0)个小伙伴在吐槽
{音乐代码}